九部门联手,新一轮提振经济的方向明确了!
发布时间:2025-09-26 19:17:13 发布者:西安珏佳猎头公司 浏览次数:26次
九部门联手,新一轮提振经济的方向明确了!
今年,或许将是中国消费服务业未来黄金10年的起点。
就在刚刚,中央高层举办了一场提振消费的新闻发布会。
为什么从年初开始,中央高层就反复强调要大力提振消费?
提振消费的会议,为什么会在最近这个时候开?
消费对于当下和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究竟有多重要?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会有哪些利好政策和机会呢?
一、服务消费时代来了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举办了一场题为“扩大服务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的新闻发布会。
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悉数出席,共同介绍《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亮点和具体落实方向。
这场会议,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就是“服务消费”这四个字。
文件的重点是“扩大服务消费”,那么与“服务消费”相对应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商品消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当中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等6个阶段。而所谓的“超越大众消费阶段”,说的就是当一个经济体进入这个阶段后,经济增长的主导权将不再是生产有形产品的工业部门,而是提供劳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部门。
进入这一阶段之后,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花费将大大增加。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就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比如,1970年美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当时服务消费支出首次超过商品消费支出。而等到197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服务消费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美国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已经高达68.5%。
类似的,日本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服务消费的赶超,1985年,日本服务消费占比首次超过商品消费,并占到消费总体支出的6成左右。
2021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2024年达到1.3万美元。按照罗斯托的理论,属于中国服务消费的黄金年代正在到来。
有些粉丝似乎对“服务消费”这个概念并不熟悉。
柏年在这里做个简要解释。国家统计局在2023年8月首次增加发布“服务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代表服务消费的服务零售额,是指企业和个体户以交易形式直接提供给个人和其他单位的非生产、非经营用的服务价值的总和,这里面就包括了交通、住宿、餐饮、教育、卫生、体育、娱乐、康养等领域服务活动的零售额。
也就是说我们累了去按个摩、去其他城市旅个游,给小孩报个补习班、给爸妈买个养老保险等等,都算是服务消费的范畴。
二、九部门联手,提振消费四大招
进一步,柏年详细看了一下这次提振服务消费会议的政策文件,应该说很成体系、亮点不少。柏年将其总结为四大抓手。
第一,搭平台。
无论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肯定要有具体的消费场景。所以文件就提出“开展新消费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提到要通过竞争性评审,在全国遴选50个左右的基础好、潜力大的城市进行试点,支持首发经济、IP跨界合作、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
第二,搞生态。
这个很好理解,20年前,我们看个电影要去影剧院,看完电影还得回家做饭,很辛苦。但后来有了大型商业综合体,消费生态就丰富了很多,看完电影,顺便按个脚、再吃顿饭、购购物,一站式的消费服务,老百姓得到了服务,商家也赚到了钱,国家也获得了税收。
针对提升国内服务消费的生态丰富度,文件提出,一是要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放宽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二是提升文化体育消费品质,支持影视动漫精品创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开放时间,鼓励引进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自主知识产权赛事品牌;三是加强“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和扩大覆盖面。
第三,找增量。
首先,是优化入境消费环境,文件提出要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优化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推动改善支付、通讯、住宿便利度,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华消费。其次,发展数字消费场景,鼓励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服务消费场景。
第四,给支持。
有了试点的平台、丰富的生态,文件还提出要加大对服务消费的信贷支持,提出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旅游、养老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此外,也要利用中央预算的资金,支持文化、旅游、养老、托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对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等等。
可以看到,对于国内服务消费的发展,国家层面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研究,而是已经出台了多项综合、立体的政策举措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会议背后的经济账
很多人会好奇,那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举办“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发布会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柏年先给大家列一组数字。
2025年,国家统计数据中代表消费数据的社融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增速,在4月份新一轮中美贸易争端爆发的时候是5.1%,5月是6.4%,6月4.8%,7月3.7%,8月3.4%......
不难看到,外部贸易争端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制造业企业减产、缩编,进而也会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消费。在这一背景下,相关“扩大消费”会议的召开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其必要性则不言自明。
与此同时,今年年初的两会上,中央高层也确定了今年中国GDP要到达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要完成这一重要目标,消费的贡献自然是无法缺席。
经济学家常说,消费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这句话听起来比较抽象,柏年再列一组数字大家就能明白。2021年中国GDP增速8.4%,当时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是65.4%,2023年GDP增速5.2%,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是82.5%,2024年GDP增速5.0%,其中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是44.5%。
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多年占GDP的贡献比重都在50%左右甚至更高,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是实现年度的GDP增长目标,消费就无法缺席。
为此,国家从2024年开始就出台不少提振消费的政策举措。比如,给居民发消费券,部分城市这两年也出台了给二孩、三孩家庭的生育补贴。但不少人似乎又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看上去提振消费的手段很多,但实际能够刺激自己消费欲望的措施和手段又很少。
这里面的现象啊,也值得进一步说道说道。
提振老百姓消费的手段有很多,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消费补贴类、现金发放类、生活保障类、福利支持类、收入提升类和财富效应类。
首先,是这两年用得比较多的消费补贴类。
消费券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会在短期内快速刺激此前积压的消费需求,比如我之前想买彩电,但一直想等它降价、想等双11,现在有了9折、8折的优惠,自然现在就直接买了。
但一个人不可能一口气买10台彩电、10台电脑,所以在很多商品一次性消费结束之后,后续消费券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最近3个月社零数据下滑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现金发放类。
2020年美国爆发新冠疫情之后,特朗普大手一挥,给困难家庭每个月定期发放救济金,这招在当时看来确实挺灵,很快就让美国经济实现了复苏,但是后患也很大。1年之后,由于此前钱发的太多,美国开始经历长达5年的高通胀。
面包从原来的1美元涨到了2美元,这导致不少原来能吃饱肚子的人,生活反而更加艰难。发现金是一时爽,但通胀来了、钱不值钱了,是痛很长。
第三,是生活保障类。
中国是全世界储蓄类最高的国家之一,储蓄之所以这么高,跟中国文化里攒钱养老有关,但也和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有关。如果我的老年生活看不到确切的保障,一到了40岁之后,我肯定也是多攒钱、少花钱,而40岁左右的人往往是社会消费的主力,这也是导致消费疲弱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无论是本次的政策会议,还是这两年一些高层的会,都在不断提及和完善国内的养老保障体系,其实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会提振消费。
第四,是福利支持类。
逢年过节增加一些居民的现金补贴,针对特殊人群增加一些资金支持,这些和提升工资类似,都是长期能提升老百姓收入的政策,这对提升大家的消费需求肯定要比一次性发放现金效果好很多。
但是,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是个大问题。中央财政最近这10年都是赤字,也就是花的钱比赚的钱要多。一旦给大家涨工资,比如给公务员涨工资,这个财政负担可就不是一次性的了,而是以后每个月、每年都有,钱从哪里来?发多少合适?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这又涉及到收入分配问题,老百姓手里有钱,才会愿意花钱。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这一点,应该也会是即将推出的“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攻坚方向。
最后,是财富效应类。这类应该说对财政压力最小,比如2015-2018年这几年,股票涨了一轮之后,地产马上接棒上涨,房价上涨之后,老百姓觉得自己普遍都更富有了,不自觉也会认为后续的经济也会更好。这个时候就愿意消费、敢于消费。
但进入2021年之后,由于房价见顶,很多人的房产缩水了。这时,虽然自己的工资收入也没发生什么变化,但就是不想消费、不敢消费了。尽管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触底反弹,但中国老百姓的资产主要在房产里,所以尽管这波股票涨幅不小,但消费数据层面,似乎并没有很好的传导。
四、普通人的机会
我们会发现,消费政策出台,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项政策的出台,牵一发动全身,如果不反复斟酌,就可能造成类似美国通胀高企后反向收割普通老百姓的局面。
这也是我之前在视频里说,不要过度关注比如二孩家庭补贴的金额,而要意识到政策大方向的转向。毕竟,一步到位短期是好,但如果造成巨大财政负担,进而导致其他更重要的板块资金不足,也是大问题。
可喜的是,国家再行动。基于这次“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举措,伴随着服务消费市场的扩容和升级,将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在家政、养老、托育、文旅等领域,而柏年认为只是一个起点。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在柏年看来这是一个存量思维。展望下一个10年,如何在“服务消费”领域找增量,或许才是值得政府部门和企业老板们思考的方向。